记得小时候一闲下来就会听爷爷辈的讲他们的那段岁月,激情而又自豪,还时不时的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。因而,就久而久之的形成了一个印象:为什么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,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如此的激越昂扬,是丰盛饱满?还是陷入一种可怕的如传教般的洗脑行为?事实证明,任何时候,物质基础都是决定上层建筑的。“精神会餐”是可怕的,甚至是一种恶性循环。 芙蓉镇写的如此快,古华从七月中写到八月初,二十几天时间就完成初稿,可见作者心中,那段岁月的记忆是多么的深刻,文中作者以说书人般的口吻述说着那个年代,那段岁月的小镇上各色人物的命运,而一个大前提,大背景,或者说是事件叙述的主线便是“运动”,“斗争”,你甚至都不敢相信,为什么会有那么荒唐的事情,诺大一个镇竟然所有人都像失去了理智一样,人性,道德几乎完全扭曲,这种集体的失哑行为在整个文明中都是少见的,也许是特定历史背景,特定年代下特殊的产物。好好的忆苦思甜都能搞出如此多的名堂,所谓的阶级,主义,各种大帽也只可能在那个年代,那个岁月出现了。 anyway,我们应该记住那段峥嵘的,值得反思的,一去不返的岁月,以史为鉴。据说这本小说是古华七八月间,躲在五岭山区的某个纳凉林场里完成的,绿树,幽风,清泉,鸟鸣下,最适合集中精力写作。羡煞我也!
—- 古华 芙蓉镇 豆瓣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