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间确实淡化了理财,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。感觉心态好了很多,突然多出了很多时间,当然,这些时间并没有放在工作上,而是继续漫无目的的浪费着。去三亚感受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和气候,回老家清明祭拜爷爷,也不断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何处。在回北京的车上,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,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中年危机。不确定性,不持续性所导致的中年危机。开始强化着对现状的不满,但是还没有突破那个threshold。
最近一段时间确实淡化了理财,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。感觉心态好了很多,突然多出了很多时间,当然,这些时间并没有放在工作上,而是继续漫无目的的浪费着。去三亚感受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和气候,回老家清明祭拜爷爷,也不断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何处。在回北京的车上,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,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中年危机。不确定性,不持续性所导致的中年危机。开始强化着对现状的不满,但是还没有突破那个threshold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你现在走的路就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。在这样的路上,你还是每天犹豫不决,缺乏目标,且不知所以。想想着实可怜。
这两个feedback非常重要。 1)回SIM的时候,提供approach的时候,需要提供相应的recommendation。如果不是long term solution的时候,就要显式的说,要尽快close,减少confusing。 2)communication的时候,不要说you know
蕨类植物真是喜欢,确是相见恨晚。
每次讨论问题argue的时候,显得很不专业,总是容易带情绪进去,越说越激动,然后越说越乱。想想十年前的演讲那次,简直是不堪入目。听说能力确实得好好反思和提高一下了。这就是个人发展的瓶颈。有很高的ownership,多次参与,show visibility,然后提高写和说的能力。这几个才是往上走的杀手锏。
再一次被离婚,太失败了😂
按照一天亏5000+的速度,终于,2021年和2020年的持仓收益已经亏完了,😂。
好家伙,接下来每次下跌的补仓都是在平摊成本。
最近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,引发了市场对通胀预期的紧张,导致美股和A股跌成狗。以前看书上说美国十年期国债是市场的锚,完全没有什么概念。渐渐的,自己亲身经历其中才发现,这个确实影响太大了。简直是股票市场屠杀机器。A股就更惨,美股跌,它跌的更惨,美股涨,它还是跌。真是狗一般。通货膨胀是杀估值的好手。
美国最近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之前美联储大放水的钱,开始逐步的收紧,无限量化宽松的局面,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控制。而货币政策,也渐渐的转向了财政政策,这个对股市,不是什么好事。没有货币,就没有了增量资金,肯定就没有了牛市。
其次,就是流动性危机。
这个时候,往往情绪开始占据主导,非理想开始登场。渐渐的明白,仓位多少本身不影响策略,影响的是做策略的人。去年一年的收益率差不多了。开始纠结要不要减仓了。
如果说园艺给了我什么体会的话,就是让我认识到,没有什么东西是一蹴而就的。种花是如此,做人做事也是如此。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,有的喜阴,有的喜阳,有的耐旱,有的喜湿润,有的根浅,需要土壤疏松干燥,有的根深,需要深盆蓄湿。这些都需要总结归纳,一步步提高。
工作效率越来越低,远程工作的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法形成办公室工作的氛围。把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的确是不容易,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人,一直缺乏自制力,而且做不到慎独。
A股和美股的大跌,对于我这种股市小白来说,确实是一次不小的考验。美股收益已经为负(-4000+),而A股几年的收益已经为零。三个月的收益已经回撤了20%。对于自己的持仓来说,确实是一次不小的股灾。虽然经历过2020年三月份的大熔断,但是我的小心脏还是举棋不定。往往到这时候,策略和纪律就显得很重要了。
对于美股,策略大致有三种。其一,竟可能保持足够多的现金,等到右侧明朗之后在入市。其二,继续全仓装死,守住自己的信仰股(目前是特斯拉和ARK),他跌由他跌,总会有回调的那一天。其三就是均衡,用一半的持仓配置大蓝筹。同时用另一半的持仓配置核心信仰白马股。目前我选择的是三。
对于A股,策略大致也是类似三种。其一,尽可能保住收益,及时止损。其二,装死,仍有目前持仓收益回退(主要重仓:易方达蓝筹,易方达中小盘,易方达银行,易方达亚洲股票,医疗健康,新能源,还有军工和白酒指数)。这些都是大的抱团股,不去猜测,相信市场不会有大的回撤,即使有大回撤,目前的行情,市场不会有三到五年这么长的回撤时间。如果收益持续降低,便同时低位补仓,降低成本,不错过潜在的上涨。其三,减少目前回撤的抱团股持仓,同时拥抱周期股和三傻。但是,这种机会很难把握,同时,长期不看好这些。目前我选择其二。
之前看到的是很多问题到了高层,往往这些leader提出的问题很尖锐,角度也很苛刻。但是最后拥有拍板的权利。权利本是就是理由。渐渐的,发现,其实越是高层,说服别人的理由也是越让人信服的。比如这次这个design discussion,最后的一个solid的点就是,相对于latency,我们更关心data model简单,service的connection少,直觉且最简单。而且,回到问题本身,latency只是我们要simplify的其中一个理由。很重要,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便来解决latency的问题。
当A股,美股,比特币大跌时,交易策略就显得很重要了。而且,连贯一致的交易策略,往往很有效果。但是对于人心里的考验,确实会很大。就比如去年因为新冠疫情,美股熔断的时候,当时不敢下注,同样的,如今这个状况,一样的,当你操作的是真金白银时,你会一样的畏缩不前。尤其是当你所持股份都是成长股的时候,你的风险就会变的很大。
而在这时候,就如cathie woods所说的,在预期见顶之时,我们应该持有一些蓝筹股,把他们作为现金流,然后在股市调整时,把不重要的小盘股和成长股都跑掉,用蓝筹股的现金大笔买入你看好的,目前处于低值区的成长股。
这种交易策略,确实令我眼前一新。这也涉及到关于另一种现象的分析。就是对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上涨的分析。
按照以前华尔街预期的收割散户的套路,放出消息说是利率上涨,然后很多科技股,成长股就会狠狠的跌,进而资金拥抱传统板块。而其实华尔街早就在那等着散户接盘。同时,在散户蜂拥往传统板块走的时候,华尔街在乘机抄底已经跌的很惨的低估值科技板块。就这样一茬一茬的割着。
但是woods的这种公开操作,直接让散户提高了不少觉悟,从而渐渐的,不按照华尔街套路出牌。
2021年2月18日,晚22:09,爷爷走了。
一切都显得如此不真实,以至于老觉得这一切都未发生,跟家里视频,仿佛爷爷还在那,在自己的房子里,坐在床边,或是坐在椅子上,闭目养神。吃饭时,还是忍不住会喊一声,爷爷,吃饭了。当回到现实,发现爷爷真的走了,突然觉得故乡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故乡。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
生老病死,迎来送往,人生本无常。突然觉得每个人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真实。且不知道哪一面是真实的。
meeting或者演讲中的时间控制,太重要了!!
就跟think big一样,很多人指出了,得赶紧改
后来我明白为啥不喜欢送东西了,因为每次送了,给她了发现基本看都不看,就直接搁置了。我噗
又学到一个新的工具,data grip,管理各种DB,redshift连接不要太high。
发现另一个致命缺点。任何会议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自诩。即使本来在team的大好形势,渐渐的自己让自己变成了透明人,边缘人。你这是在用自己的职业生涯打酱油。很多好的机会没有抓住。
偶然发现Mac的Finder原来可以customize文件夹,把经常需要用到的都放到左边favorite里真是方便啊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