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之道,补不足而损有余。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我越来越觉得,易经里的话,每一句都是微言大义。所反映出的哲理更是深刻。
看这部小说,尤其是丁元英住在古城南边的房子里的状态。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两种东西
- 生活越素简,内心越绚丽多彩。
- 人最不能丢掉的,就是一些个人爱好。而这些爱好,应该做到极致。
天之道,补不足而损有余。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我越来越觉得,易经里的话,每一句都是微言大义。所反映出的哲理更是深刻。
看这部小说,尤其是丁元英住在古城南边的房子里的状态。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两种东西
这么长时间,竟然一直是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。身体和心态都在崩塌。完全没有了斗志和精力去继续工作和学习。整个身心状态都是一团糟。越来越觉得虚。生命状态的虚空,心理状态的虚空。虽然得知升职结果很开心。但是这种喜悦和开心,竟然只一天,就消逝去。没有奋斗目标,没有连贯一致的生活状态。永远是浑浑噩噩,不知所以。像是被生活和时间,艰难的推着走。没有了激情,没有了动力。
我现在特别想要一种,连续的,充实的生活状态。生活可以是按部就班的。但是是觉得充满意义乐趣的。
今天开始看《遥远的救世主》
追风筝的人读完才发现,原来人无完人,人人都有不同的一面,即使伟岸高光如爸爸,也有私生子。而作者也是一个平凡人。从小时候眼见哈桑被欺侮不敢站出来。到长大后懊悔,救赎,最终完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战。从而从以前的痛苦中解脱,释怀。最终成长为男子汉。读罢,还是觉得的,念念不忘,必有回想。
读着《追风筝的人》,看着文中对爸爸的描写,不由得觉得,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抵如此。坚毅,固执,一身正气。而自己心智确实如此孱弱,经不起挫折风霜。
隐隐约约觉得,某种职场意识在逐渐觉醒。从Sr的人学,技术真是是非常小的一部分,反而是soft skills的部分,怎么做manager的部分,开始觉醒,萌芽。像极了封建社会晚期作坊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。。。
丧太简单了,顶着一切热爱生活才是真的酷!愿我们都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找到闪闪发光的快乐。
自从买了鱼缸,突然感觉房间里多了些生气,闲暇起来,看看鱼,看着鱼缸从起初的空无一物,到渐渐地增加水草,火山石,betta鱼,石块造景,到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水草产生。其实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,越急就越容易造不好景观。越是慢慢的增加,慢慢的积累,所呈现的东西越是耐看不衰。越来越体会到所谓‘留白’的意趣。
以前觉得生活是目的地,后来渐渐地发现,生活其实是过程。19年来的时候,一张床,一个桌子,椅子。其他的什么都没有,房间里除了是个睡觉的地,其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。2021年的疫情,渐渐让自己体会到,生活的东西是应该要有的。对于自己身心的健康以及long term是很有必要的。不知道这个是否有用,因为当自己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,把它当成是一个非常好的放松手段,其实非常重要。希望有用。
从petco整回一条泰国斗鱼(Betta),灰褐色的头和尾,金蓝色的身体。小小的,但是挺有精神。
这周效率明显下降了很多。而且真正project这块没有太专注,很多会议,自己没有积极主动的去drive,一边浪费时间,一边没有收获。这两次的client端的design review暴露了自己的短板,值得深刻反省学习。
Social的技能还是几乎为零。在和身边朋友相处的时候,往往带入性的用自己的想法来揣度别人,假设别人也是这个看法。最后以尴尬收场。真是应了那句,言多必失。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揣度别人,时刻控制好距离与界限。
就像梦想照进了现实,然后现实又逐渐开始变得虚无,没有了意义。似乎是需要走进下一个梦想。但可悲的是,我也不知道我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? 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,就是不会自娱自乐。这个的确是side effect。
对所谓的sdl model和internal Java model再次看了之后,才明白所谓的serialize的数据结构和in-memory的数据结构的不同。 跟arko的聊天总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,很多问题他总能从底层技术细节出发,找到问题的突破口,这种思维太值得学习了。
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宇宙之中,万物沉寂,只有自己。生活的意义,生命的意义,所有的这些在此刻都消失,置于永恒,归于永恒。
梦见了自己再次回到高三教室,李老师发了一叠手写的试题,让我们做。但奇怪的是,同桌是初中的同学张蕾,那个连记忆都已经模糊的人,却能叫得上名字。
Design Review的深度明显不够。至少有显而易见的两三次review,开始的时候,写的东西都特别简单和直接。很多问题,思考的深度不够。think big的程度也不够。最终也是零零散散的凑得一篇review,其实是没有自己的思路在里面的。
回顾了一下这两个月来的资产状况,股票投资亏损加上美元贬值和transition back to Seattle的房租和一系列费用,让这两个月来产生的净收益几乎为0。
这近乎四天的long weekend,让我开始逐步思考一个问题,即使在你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,你也很按照你原定的想法来进行工作和学习。原因也很straight-forward,制定了计划,但是却执行不了,到时间了,明明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,却是想法很多,就是不愿意start。其实真正当你开始做了的时候,远比你想的都要容易做。挡在你面前的就是个鬼打墙而已。
想起了之前和penny探讨的一个话题,给你时间玩,你都不会玩,然后就是学也不痛快,玩也不踏实。
得想想怎么改进
PS:傻傻的才发现,原来AirDrop是如此好用,妹的,之前为了写blog时用另外一个手机上的图片,都是要登录到两个不同的icloud账号,下载图片。
突然发现,其实随着年岁的增长,阅历的加深,对文化经典中的一些言语字句逐渐有愈加深入地体会。
勇猛精进 静水流深 谨言慎行 宁静致远
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学友演的《男人四十》,和梅艳芳演的夫妻二人,最快乐的时刻就是一边看电视上三峡的美景,一边陶醉的背赤壁赋。到忘情时陶醉不知所以。
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(páo)樽以相属(zhǔ)。寄蜉(fú)蝣(yóu)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(sù)。
今天刚好面试一个candidate时提到,再一次看Martin 2000年的doc,写的真是太好了。很多总结的问题,竟然20年后现在还是如此真实,如此贴切。甚至在想,这20年software到底有没有进步。 其实design pattern也非一蹴而就的。原先是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思考,总结,然后渐渐往low level探索,总结出一些语言级别的design pattern,就像是一种给程序员自己使用的交流语言。
S: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
O: Open-Closed Principles
L: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s
I: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s
D: Dependency Inverse
不知不觉,已经到西雅图一个月了,也就意味着,一个人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一个月,在过来之前,以为会有比较大的改变,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,学习很多的东西,想明白很多的事情,现在看来,回过头来,好像并不是如此,至少是目前为止,仍然脑子中一片迷惘。我终于开始认识到了,安逸,优渥的环境可以让一个人的意志消磨殆尽,然后当你忽然觉着时,却为时已晚。
昨天去mountain rainier 旅行的路上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比较深。当朋友们谈及天蝎的性格和我及不相称的一点:
回过头来,仔细地想想,这个变化确实是太大了。从上研究生开始,发现确实是如此,丢失了太多的东西,而且其还在逐步的丢失,而自律和好胜心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点。
阔别一年多,似乎西雅图这边的一切都没什么变化,表面上还是那么岁月静好,但实际上,每个人都变了。好像只有我没有变化,依然是不敢面对自己的追求,越走越窄。今年的两个目标,切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