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sign Review的深度明显不够。至少有显而易见的两三次review,开始的时候,写的东西都特别简单和直接。很多问题,思考的深度不够。think big的程度也不够。最终也是零零散散的凑得一篇review,其实是没有自己的思路在里面的。
Design Review的深度明显不够。至少有显而易见的两三次review,开始的时候,写的东西都特别简单和直接。很多问题,思考的深度不够。think big的程度也不够。最终也是零零散散的凑得一篇review,其实是没有自己的思路在里面的。
回顾了一下这两个月来的资产状况,股票投资亏损加上美元贬值和transition back to Seattle的房租和一系列费用,让这两个月来产生的净收益几乎为0。
这近乎四天的long weekend,让我开始逐步思考一个问题,即使在你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,你也很按照你原定的想法来进行工作和学习。原因也很straight-forward,制定了计划,但是却执行不了,到时间了,明明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,却是想法很多,就是不愿意start。其实真正当你开始做了的时候,远比你想的都要容易做。挡在你面前的就是个鬼打墙而已。
想起了之前和penny探讨的一个话题,给你时间玩,你都不会玩,然后就是学也不痛快,玩也不踏实。
得想想怎么改进
PS:傻傻的才发现,原来AirDrop是如此好用,妹的,之前为了写blog时用另外一个手机上的图片,都是要登录到两个不同的icloud账号,下载图片。
突然发现,其实随着年岁的增长,阅历的加深,对文化经典中的一些言语字句逐渐有愈加深入地体会。
勇猛精进 静水流深 谨言慎行 宁静致远
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学友演的《男人四十》,和梅艳芳演的夫妻二人,最快乐的时刻就是一边看电视上三峡的美景,一边陶醉的背赤壁赋。到忘情时陶醉不知所以。
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(páo)樽以相属(zhǔ)。寄蜉(fú)蝣(yóu)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(sù)。
今天刚好面试一个candidate时提到,再一次看Martin 2000年的doc,写的真是太好了。很多总结的问题,竟然20年后现在还是如此真实,如此贴切。甚至在想,这20年software到底有没有进步。 其实design pattern也非一蹴而就的。原先是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思考,总结,然后渐渐往low level探索,总结出一些语言级别的design pattern,就像是一种给程序员自己使用的交流语言。
S: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
O: Open-Closed Principles
L: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s
I: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s
D: Dependency Inverse
不知不觉,已经到西雅图一个月了,也就意味着,一个人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一个月,在过来之前,以为会有比较大的改变,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,学习很多的东西,想明白很多的事情,现在看来,回过头来,好像并不是如此,至少是目前为止,仍然脑子中一片迷惘。我终于开始认识到了,安逸,优渥的环境可以让一个人的意志消磨殆尽,然后当你忽然觉着时,却为时已晚。
昨天去mountain rainier 旅行的路上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比较深。当朋友们谈及天蝎的性格和我及不相称的一点:
回过头来,仔细地想想,这个变化确实是太大了。从上研究生开始,发现确实是如此,丢失了太多的东西,而且其还在逐步的丢失,而自律和好胜心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点。
阔别一年多,似乎西雅图这边的一切都没什么变化,表面上还是那么岁月静好,但实际上,每个人都变了。好像只有我没有变化,依然是不敢面对自己的追求,越走越窄。今年的两个目标,切记。
越是到最后要离开的时候,越是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。我是17年九月回来的。在国内待了大概一年半,去了美国,然后在美国待了一年之后,由于疫情回国了,又待了一年了。辗转反侧做SDE2有三年半了。开始渐渐明白,所谓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师兄弟好久没聚了,奥森之聚受益良多,突然觉得自己果真成了井底之蛙。现在想想,自己所谓的不愿意升职,不愿意成长,简直就是bullshit。
买了三只兰寿,肥嘟嘟的。又把从新凤河里捞的水草也放进去,整个看起来很不错了。
五一长假,她们两去西安游玩,我一个人在家。想再次践行所谓的君子慎独,却一次次被奶头乐所占据,再一次证明是失败的。沮丧落魄之感无以复加。
今天似乎刚刚意识到,之前小蝌蚪多的时候,水很清澈,海藻之类的都非常好。后来随着生物渐渐变少,似乎水变得越来越浑浊,整个硝化系统似乎没了。而且感觉到泥浆很多,沉积物很多,水质也在渐渐变差了。之前一直以为买的鱼多了,现在发现,似乎是鱼太少了呢。
不妨去买点小鱼回来,看看会不会有好转。
擦,再一次印证了,没有最深,只有更深。有种沉沦而不发自拔的趋势。看不见方向的感觉是高考之后最甚了。
小的方面,近一年。大的,最近一个月为甚。趋势很可怕啊。
如果用等级来比喻的话,之前是:可能从7级回到4级,然后在回来。现在一回就到了二级,而且现在还回不来。已经持续很久了。
人生的路很长,但关键的,就那么几步。之前一直是通过delay的方式,不想面对的推迟。但靴子总会落地。
奶头乐就是精英阶层给老百姓下的毒,大部分人一旦沉溺变不能自拔。少数一拨人如果能侥幸逃脱,也算是风轻云淡,夕阳尚好。有些东西至今看不清,一直自信的以为,自己的理性意识很强,上瘾这东西完全是不存在的。如今看来,非也。似乎在流沙中慢慢往下沉,却不知道啥时候能拔出来。
慢慢的发现,所谓的自律和规律,一部分是归因于生活的习惯,另一部分是归因于某种目标理想的追求和信念。如此才能有力量挣脱束缚,可悲的是,目前为止,仍然不知道未来的追求和方向。
最近一段时间确实淡化了理财,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。感觉心态好了很多,突然多出了很多时间,当然,这些时间并没有放在工作上,而是继续漫无目的的浪费着。去三亚感受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和气候,回老家清明祭拜爷爷,也不断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何处。在回北京的车上,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,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中年危机。不确定性,不持续性所导致的中年危机。开始强化着对现状的不满,但是还没有突破那个threshold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你现在走的路就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。在这样的路上,你还是每天犹豫不决,缺乏目标,且不知所以。想想着实可怜。
这两个feedback非常重要。 1)回SIM的时候,提供approach的时候,需要提供相应的recommendation。如果不是long term solution的时候,就要显式的说,要尽快close,减少confusing。 2)communication的时候,不要说you know
蕨类植物真是喜欢,确是相见恨晚。
每次讨论问题argue的时候,显得很不专业,总是容易带情绪进去,越说越激动,然后越说越乱。想想十年前的演讲那次,简直是不堪入目。听说能力确实得好好反思和提高一下了。这就是个人发展的瓶颈。有很高的ownership,多次参与,show visibility,然后提高写和说的能力。这几个才是往上走的杀手锏。